看見灘地

深刻體會守護環境永續的重要性

海岸   古老的世界
在潮浪反覆的潮間帶
隨著潮汐的節奏一會兒屬於陸地,一回歸向海洋

感謝這海陸交融的灘地
引領著人劇團啟程,領略它的深刻
體悟生物與環境間生命交織的智慧

在這高低潮線之間
萬物繁殖、演化
生生不息、包羅萬象

當藝術介入現實為環境永續發聲,
我們是否真能為此帶來改變

「創作」是為了再次回到人群,透過不同的形式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。
期盼,在無數的創作片段中,呼應文森.梵谷(Vincent Van Gogh)所說:「偉大是由一連串小事集結而成」。

我們的計劃​​
將生態體驗與⽣態劇場融合

當生態工程應⽤於表演藝術 ; ⼈劇團將深入芳苑鄉探究全台最廣、⽣生物量豐富,罕見寬 達6公⾥堪稱世界級濕地「芳苑潮間帶」進⾏⽥野踏查與研究。將邀請⽣態學研究者與劇場設計、技術團隊,⼀起針對潮間帶的⽣態環境,探索芳苑泥灘地中的劇場性、⾝體性、故事性。同時與芳苑鄉仁愛社區發展協會的「社區劇場」合作,開設戲劇⼯作坊,邀請當地居⺠參與,透過集體即興進⾏文本創作,並與當地「蚵農」、「漁⺠」等社區居民互動,一起在勞動中尋找工作的身體性,每年在泥灘地上舉辦階段性成果研究發表,並持續深入探究「如何將⽣態體驗與生態劇場融合」 。

「潮間帶上的劇場公共性」

近幾年沉浸式劇場與參與式劇場,乃至應⽤劇場、社會參與藝術盛⾏如雨後春筍般,在「觀眾主體」的趨向下,當我們不再把民眾劇場當成過去的一個反美學類型(吳思鋒, 2020),許多創作實踐者,藉由不斷挑戰美學慣例,這類實驗迫使我們將自身對劇場的概念重新思索與調整,是否也意謂美學革新更具潛能之所在。克⾥斯多夫.巴梅爾 (Christopher B. Balme)承襲漢斯-蒂斯‧雷曼(Hans-Thies Lehmann)《後現代劇場》 (Postdramatisches Theater)論述,書寫《劇場公共領域》(Theatrical Public Sphere),更聚焦劇場的公共性轉變,梳理與探問劇場在當代的可能,並進⼀步追問: 「劇場究竟能做什麼?」。若演出放棄傳統意義上的「戲劇/ 舞蹈/肢體」表演,非為「觀 眾」而做,⽽是為「公共領域」⽽做,這樣探討多元主義的社會議題,跨出戲劇、舞蹈美學與機制,並踏進社會、政治的公共領域,是否點出劇場美學的新世代意義,以及同《劇場公共領域》作者將「公共領域」看作是構成現代民主社會的關鍵元素,⼀樣吸引公⺠民的參與。

生態ecology的原意就是「可居住的地方」, 將生態區轉換成舞台,舞台也是人可居的地方 之一。 (張文亮,2015)

劇團也因此重新反思藝術與生態環境的關係。並試圖探尋芳苑這片泥灘地的劇場性,使其形成具有獨特藝術製作與體驗的創新想像。同時呼應聯合國永續經營發展目標(SDGs)的「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生態系,以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海洋環境劣化」、「建立多元夥伴關係,協力促進永續願景」。劇團致力探索將藝術融合在芳苑濕地裡,以順應濕地的環境之方式進行創作與演出、讓濕地成為非典型的劇場空間,更希望能成立台灣潮間帶第一座永續經營的「生態劇場」。

「若每⼀天我們都有⼒量改變⽣命,
是否願意以不同的⽅式來⾏事?」

CONTACT US
humanity.family2020@gmail.com
新北市三峽區學成路295號
02-8672-3735
Copyright © 2022 Humanity Theater All rights reserved